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教育>>正文

心理小百科丨行走在“岸边”,如何走出“自我设限”的迷宫?

2025年04月14日 20:25 | 来源: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 查看:

 

最近考研、考公成绩陆续公布,有人成功“上岸”,也有人因失之交臂陷入迷茫:“我真的这么差吗?”“是不是再努力也没用了?”……

别慌,你不是一个人。 面对不及预期的成绩,让我们一起尝试告别作茧自缚,走出“自我设限”的迷宫。

一、理解自我评估偏差:你眼中的“失败”,可能只是“错觉”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考砸了?

“聚焦效应”:考试后,我们容易反复回想答错的题,却忽略了自己答对的部分。

“比较陷阱”:看到别人晒高分,就默认“别人行=我不行”,却忘了每个人的起点和付出都不同,也忘了除了身边的舍友、同学,还有千千万万同场竞技的“别人”,而录取的名额也远远不止一个。

不妨试试心平气和地正视自己的实力,翻出你的备考笔记、模考成绩,只要真的尽力了,就不需要向谁解释和交代,问心无愧即可。

二、别自己吓自己:现实可能没你想得那么糟

“考不上=人生完蛋”——这可能是你大脑的“焦虑剧本”。

但事实是:

结果有不确定性:分数线可能浮动,政策可能调整,甚至有人复试逆袭。

机会永远存在:即使这次不理想,你依然拥有其他可能性。

我们可以尝试打破“灾难化思维”,给焦虑“降温”:当你脑补“最坏结果”时,立刻喊停,转而想:“然后呢?如果发生了,我能做什么?”

也可以记录“例外时刻”:想想过去,是否也曾担心某件事会失败,最后却成功化解?写下这些经历,提醒自己:你比想象中更强大。

还可以参考先行者的经验:往届落榜的师兄师姐去向如何?现在的他们过得怎样?或许你会发现,很多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三、给自己一些“心理缓冲期”

当然,也不用急着逼自己“立刻振作”,允许自己暂时迷茫,但别沉溺太久。

试试这些小方法:

每天做一件“小事”:跑步、整理书桌,用行动重建掌控感。

和“过来人”聊聊:找学长学姐、职场前辈取经,你会发现:原来大家都有过“低谷期”。

设定一个“重启日”:比如“5月25日,我要开始新计划!”

四、接受沉没成本:从备选路径里挖掘命运的彩蛋

我花了半年/一年时间备考,如果现在也可能赶不上别人……”

但沉没成本不是阻挡前进的理由,而是需要放下的包袱。

把“沉没成本”换成“经验值”:备考中积累的知识、培养的自律,都是你的隐形财富。

只要迈出新步伐,你就拥有了新生的无限可能。

那么,“除了考研/考公,我还能做什么?”

命运的备选彩蛋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可以先考取相关证书,提升竞争力;也可以先就业积累经验,再寻找机会深造;还可以创业实践,给自己梦想变成现实的可能;甚至留给自己一个gap year……

人生的可能性不止一种。

不妨行动起来:

列一张“人生B计划清单”,写下3个你感兴趣但未尝试的领域。

给自己一周时间,了解一个新方向,哪怕只是听一场讲座、读一篇行业报告。

最后,想对你说:

人生不是一场“非赢即输”的考试,而是一场“边走边选”的旅程。

你无需完美,只需勇敢。

你无需“上岸”,只需“向前”。

愿你轻装上阵,在人生的考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