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最新动态>>正文

化工与材料学院:新材筑梦,优学力行,化启新程

2025年11月03日 15:07 | 来源:化工与材料学院 | 查看:

 

学风是学校立校之本、强校之魂,是彰显办学品质和育人成效的核心体现。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学风建设常态化、特色化、实效化发展,学生工作部特推出 “学风建设巡展” 系列推文,系统展示各二级学院在优化学风生态、强化育人实效方面的创新举措与典型经验。

本系列将依次推送16个二级学院的学风建设成果,从工作机制、品牌活动、育人实效等维度,全面呈现各学院在思想引领、课堂管理、竞赛赋能、榜样选树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期待通过系列推文,推动形成“学院有特色、专业有品牌、学生有收获”的学风建设新格局,共同书写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三全育人”新篇章。

本期推送,让我们一同走进化工与材料学院

一、工作思路

化工与材料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秉承“注重实践,扶助农工”的校训精神,紧跟高质量学科建设要求,推动形成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完善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和升学深造支持体系,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学生成长服务体系。2025年本科生就业率92.3%,论文发表量、学科竞赛获奖稳步增长,形成了“好学、勤实、笃研”的良好风气传承。

二、工作举措

(一)强化党团引领,筑牢思想根基

学院以学生党支部、团支部为阵地,定期开展“学风建设”主题党团日活动。将学风要求融入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党员亮身份、做表率,在学术诚信、课堂纪律、学习互助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设立党员先锋岗,组织“学风建设”专题调研座谈会、优秀党员评选、“及地”宣讲、读书分享会、阳光晨跑活动等活动,让优良学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院以党建引领,通过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扎实推进学风建设。

(二)深化主题教育,增强规划意识

为切实提升学风建设针对性,学院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分层分类的主题教育。对大一新生重点开展“适应与规划”教育,强化学规意识;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专业与创新”教育,深化专业认同;对毕业生开展“职业与担当”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开展专业导读、考研经验分享、学业预警帮扶、诚信考试教育等讲座,引导学生树立“好学、勤实、笃研”的学习态度。

(三)树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学院深入挖掘和宣传在学术科研、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优秀学生和集体事迹。持续开展优秀学子表彰系列活动,组织国奖答辩会、考研经验分享、学业成绩优秀学生经验交流、百优学子和优秀党员评选等活动,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并通过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设立“榜样风采”专栏,让榜样可学可做,让标杆可追可及。

(四)打造竞赛平台,激发学习潜能

学院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化工设计竞赛、化学实验创新大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推行本科学生—导师制,开展“化动力”沙龙等科技双创活动,助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将竞赛作为检验学习成效、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学院激励更多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双创中,形成良性循环,持续提升整体的学习水平和学科竞赛能力。

(五)推动实践育人,巩固学习成果

学院将学风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注重课堂教学质量,更将优良学风的培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广阔的社会舞台。通过系统规划和精心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等多元化实践项目,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育人体系。这些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平台,引导他们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检验所学、锤炼本领。同时,学院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定期对表现突出的实践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通过成果展示、经验分享等形式,充分展现实践育人成效,营造了崇尚实践、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成效

(一)学科竞赛成绩斐然,以赛促学效果突出

经过多年实践导向引导和基础课题的积累,化工与材料学院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表现突出,展现出强劲的综合实力与持续的发展势头。学院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原名“互联网+”)和“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为代表的创新创业类赛事成绩尤为亮眼,保持了稳定的高水平参赛成绩,体现了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显著成效。学生参赛项目紧密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绿色化工等前沿领域,如氢燃料电池催化剂、固态电池电解质、LED封装胶膜等,凸显了专业特色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整体竞赛成果呈现出覆盖面广、层次高、创新性强的特点。近三年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共计获得省级奖项27项,形成了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

(二)升学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发展路径更趋优化上升

学院通过构建系统化的学科专业体系,持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配置,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2025届本科毕业生中,升学深造人数75人,2025年本科生就业率92.3%,研究生实现全员就业。充分展现了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深造院校包括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等。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在与所学专业高度对口的岗位上施展才华,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给予高度评价,用人满意度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形成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