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食品学院:构建“1345”学风建设体系,赋能新时代食品人才卓越成长
学风是学校立校之本、强校之魂,是彰显办学品质和育人成效的核心体现。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学风建设常态化、特色化、实效化发展,学生工作部特推出 “学风建设巡展” 系列推文,系统展示各二级学院在优化学风生态、强化育人实效方面的创新举措与典型经验。
本系列将依次推送16个二级学院的学风建设成果,从工作机制、品牌活动、育人实效等维度,全面呈现各学院在思想引领、课堂管理、竞赛赋能、榜样选树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期待通过系列推文,推动形成“学院有特色、专业有品牌、学生有收获”的学风建设新格局,共同书写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三全育人”新篇章。
本期推送,让我们一同走进轻工食品学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轻工食品学院始终将学风建设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抓手,坚持系统谋划、多措并举、常抓不懈,逐步构建并完善了以“一个核心目标为引领、三项基础制度为支撑、四维主题教育为路径、五大特色平台为载体”的“1345”学风建设工作体系。该体系旨在营造勤学、善思、笃行、创新的优良学风,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食品行业人才注入持久动能。
一、总体定位与工作机制:锚定一个核心目标,强化协同联动
学院学风建设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将学风建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着力培育具备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食品行业未来领军人才。为有效落实上述定位,学院建立了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
(一)党政齐抓共管,压实主体责任
成立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任双组长的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将学风建设成效纳入各专业系、教研室、辅导员及班主任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
(二)教辅学五级联动,形成育人合力
建立“学院-专业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五级联动机制。教学口严抓教学过程与质量,学工口负责思想引领与行为规范,实现信息互通、力量互补。
(三)常态化监测反馈,实现闭环管理
通过辅导员“三进制”、师生座谈会、学业预警数据等渠道,动态跟踪学风状况,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分析研判与精准施策,形成“监测-评估-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
二、学风培育举措
(一)夯实“三项制度”,强化过程管理
学院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关键环节入手,夯实三项基础制度,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自律意识。
1.实施辅导员“三进制”,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辅导员每周走进课堂(查出勤、观状态)、走进宿舍(查环境、保安全)、走进班级(谈心谈话、掌握动态),强化日常管理与关怀,实现对学业困难、心理困惑等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

2.推行“晨读晨跑”制度,涵养学生精神风貌
面向大一新生实施“晨读”与“晨跑”交替进行,引导规律作息,增强集体凝聚力。晨间活动的蓬勃朝气已成为校园亮丽风景,为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3.严格课堂考勤与学业预警,构建严管厚爱机制
严格执行考勤公示,倡导“三不一争取”课堂礼仪。坚持考风考纪“零容忍”,考前通过主题班会、诚信签名等形式强化警示教育。建立动态学业预警与“一生一策”帮扶机制,由班主任、辅导员、学生骨干等进行精准帮扶,有效降低学业困难学生比例。

(二)深化“四维教育”,激发内生动力
学院以主题教育为抓手,从规划、榜样、生涯、文化四个维度,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长自觉。
1.强化规划引领,明晰发展路径
分年级开展学风建设主题班会,低年级聚焦职业规划与专业认知,高年级侧重考研、考公、就业指导,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树立榜样示范,营造争先氛围
常态化举办优秀学子宣讲、优秀班级评建等活动,发挥朋辈引领作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3.注重生涯赋能,对接社会需求
邀请校内外专家、优秀校友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专题讲座,对接行业需求,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

4.推进文化浸润,深化专业认同
依托读书月系列活动建设书香学院,深化读书文化系列活动,以书香润心,以文化铸魂,助力书香校园建设,持续推进文化育人工作深入落实。


(三)搭建“五大平台”,促进知行合一
学院将学风建设与专业教育、产业需求、创新创业深度融合,构建五大特色实践平台。
1.打造一院一品,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学院已经持续举办十四届食品文化节,整合生物化学知识竞赛、食品安全海报设计、美食Vlog、创意饭团制作等活动,形成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兼具的专业文化盛宴,深化理论理解,增强专业自豪感。

2.举办“食”代沙龙,拓宽行业前沿视野
采用“1+N”(1位主讲嘉宾,N种互动形式)模式,邀请业界大咖、知名校友深入学生社区,畅谈行业趋势与技术前沿,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动力和创新思维,是“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

3.组织学科竞赛,淬炼创新能力
开展包装设计大赛等服务乡村振兴的项目,以及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构建学业帮扶,激励双向成长机制
实施学业优异学生与学业困难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既帮助学困生突破困境,也强化优秀生的责任意识与领导力,并配套相应激励措施。

5.推动兴趣小组发展,培育科研与双创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食品添加剂、果蔬加工等多种兴趣小组,积极申报“攀登计划”“大创项目”“挑战杯”等科创项目,并将优秀成果推荐至学校争取进一步支持,拓宽学生发展平台。

三、工作成效
1.升学深造质量显著提高
毕业生升学质量持续优化,每年约有15%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学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江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昌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升学层次与录取院校水平稳步提升。
2.创新创业育人成果丰硕
学院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学生在多项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金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妆品大赛一等奖、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奖项等重要荣誉。同时,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近三年共主持各类创新创业项目64项,累计参与达320人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3.品牌活动影响力持续增强
学院持续打造“科普志愿服务团””“食代沙龙”等特色育人平台,强化实践育人实效。其中“健康中国 食品营养与安全”科普团连续两年获推省级优秀品牌项目,系列活动赢得了人民日报、南方+等多家权威媒体关注,累计报道超过30篇。“食代沙龙”开展至第7期,逐渐形成具有学科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吸引了校内外多方关注与积极参与,有效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未来展望
轻工食品学院通过构建并实践 “1345” 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将学风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扎实推进,接下来,学院将从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深化精准施策,进一步细化对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群体(如学优生、学困生等)的差异化指导策略,完善学生学业与发展档案,实现更精细的 “一生一策”;二是强化五育融合,探索在学风建设中更有效地融入劳育、美育要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固化长效机制,将 “1345” 体系中的有效做法进一步制度化、流程化,确保学风建设持续深化。同时,学院还将持续改进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体系的内涵,增强学生获得感、体验感,提升学风建设质量,全面落实学院高质量发展建设的各项要求,探索高质量育人路径。